海信继2015年收购夏普的墨西哥工厂后,又收购了东芝电视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其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广告。如今这家拥有140多年历史的日本老牌家电公司,受福岛核电站拖累,核电业务巨亏,频频大甩卖。11月14日,日本东芝株式会社宣布,电视业务的95%股权出售给中国海信集团。

事实上,东芝此前一直“卖卖卖”,今年10月,东芝将闪存芯片子公司作价2万亿日元出售给贝恩资本(成员包括苹果、戴尔、海力士等)领导的财团。2016年,东芝把80%的白色家电业务股权以514亿日元出售给中国美的集团。目前,东芝急于改善财务及确保资金需求,将商讨出售电脑等其他业务。业内人士表示,东芝等日系企业撤离家电行业,给中国家电企业留出市场空间,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日系全球知名品牌,可以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加快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全球影响力。同时,也应学习和借鉴日系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适当跨界。

中资家电企业频频出海买品牌

公开信息显示,本次东芝转让给海信的股权金额约合129亿日元,预期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据悉,东芝全球科技品牌价值排行榜位居前列,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仍位居日本市场前三,收购完成后有助于海信电视提升在日本市场的影响力。而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彩电零售规模为1041万台,年减12.9%。在中国彩电市场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海信收购东芝有望为前者带来海外销量的提升,同时在中国市场提升品牌形象。

对于海信来说,为了加快全球市场布局,2015年海信以2370万美元收购了夏普的墨西哥工厂,并获得了夏普在北美市场的5年液晶电视商标使用权。由于东芝在显示技术领域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收购东芝电视后将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海信集团总裁、海信电器董事长刘洪新表示,海信将整合双方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加快国际化进程。

近些年,中国家电企业频频出海买品牌。2016年,美的收购了东芝的洗衣机、冰箱等白色家电业务。2015年,中国长虹公司收购了松下旗下三洋电视业务,获得“三洋”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视品类独家使用权,并承接“三洋”品牌电视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日本家电品牌频频被中国企业收购,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东芝、三洋号称日本彩电六巨头,目前除了索尼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制造”、“日本品牌”家电业务几乎都由中国企业在运营。

东芝“大甩卖”:日本电子制造走下坡路

对于东芝近些年接连抛售,有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受核电业务拖累。2006年2月,东芝集团宣布以54亿美元接近3倍溢价收购了西屋电气,开始涉足核电领域,当时核电产业正处于上升期。但2011年爆发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成为东芝盈亏转折点,全球核电站面临关闭潮,日本政府当即关停国内所有运营中的核电站,东芝核能业务因此遭到重创,陷入高额亏损。此后,东芝就深陷经营困境,一蹶不振。

东芝表示,主要原因是旗下的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目前,西屋电气已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模式申请破产保护。为了避免连续经营亏损而退市,日本东芝相继卖出了旗下多项资产。

事实上,核电亏损只是客观因素,有分析人士认为,东芝经营内部出现状况,比如财报丑闻、决策失误、技术创新不足等才是主要原因。近年来,日本制造企业丑闻不断,如神户制钢篡改检测数据丑闻、三菱汽车在汽车油耗测试中舞弊等让日本制造蒙羞。究其原因,某些日本企业在生产领域出了错。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分析认为,以彩电生产领域为例,等离子和液晶技术全部诞生于20世纪末的日本,最初的液晶显示器在寿命、流畅性、对比度等方面明显差于等离子,日系家电公司不仅低估了技术的发展速度,更是对企业生产领域前景做出失误的判断,他们决定把这种“没前途”的技术转让给周边国家。等离子的一些致命弱点没有被解决,而液晶技术却不断被中韩企业优化、发展。

吸取日本制造教训,借力升级适时跨界转型

近年来,包括家电等消费电子市场上,日系电子产品接连退出,而中国企业却充当了“接盘侠”。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在完成收购后,在整合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精细制造工艺水平,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并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借日系品牌影响力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家电行业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特别是彩电行业,利润持续往下滑,如果始终聚焦在家电业,将很难保证好的盈利。”对于家电行业的市场前景,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中国家电企业在原领域保持持续创新之余,还应面对市场变化,及时转型到合适领域才行。以日立转型为例,2010年日立关闭了大部分消费电子方面的业务,回归到重工业制造,比如核电站和高铁等领域。据悉,东芝卖掉电脑业务后,将专攻能源和高铁领域。

在转型方面,中国的家电企业海尔、美的和格力等企业也纷纷谋求跨界经营。比如海尔跨界布局云服务,美的跨界造机器人,格力跨界造新能源车。

10月30日,海尔宣布进入云服务领域。据海尔集团发布的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7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191.90亿元,同比增长41.27%,值得注意的是,海尔的核心业务白色家电行业增速最为明显,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43.82%。为什么要跨界云服务市场?海尔集团首席信息官兼首席数据官殷皓表示,“海尔在开源软件领域并不是一个非常强的公司,也不是底层核心OS开发的公司,但我们的云服务聚焦的是解决方案,是海尔历年来用数字化技术去解决制造业问题、供应链的问题、营销问题等能力,是把海尔的解决方案通过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

通过跨界收购德国机器人库卡公司,美的集团在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智能供应链、健康管理、大数据智能系统等方面都具有领先的资源优势,占据了工业4.0的制高点。尤其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美的集团已经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布局。

而格力跨界新能源汽车领域,收购珠海银隆,目的不是造车而是电池资源和储能技术。按照董明珠的说法,格力电器造车并非追逐热点,银隆的电池技术跟格力未来的光伏空调和家庭能源管理中心的战略可以形成互补效应是她选择跨界造车的根本动力。“我不是想造车,我是想要新能源技术。”在董明珠看来,格力所有的多元化选择是协同的,都离不开电,“空调、手机和电动汽车都需要电,未来手机可能成为智能控制终端,汽车更是所有电器的一个集合体。”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提出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百年目标,“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质造”与“中国智造”大步迈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向全世界亮出“中国智造”新形象。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内在紧迫性进一步上升,通过自主创新和并购,中国的产品技术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在加快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步伐的大背景下,“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国只有加速由“制造”向“质造”、“智造”的转型,才能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从数量时代向质量和效率时代过渡。